50倍的杠杆 电车,还是多宣传冰箱沙发大彩电吧_干电池_技术_燃油
发布日期:2025-04-05 21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90

50倍的杠杆 电车,还是多宣传冰箱沙发大彩电吧_干电池_技术_燃油

电车/油车的老生常谈问题。

大家好,我是卫明。小米SU7事故已经过去几天了,又引发了很多朋友对电车/油车的讨论,今天来聊聊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。

01

电车,油车哪个好?该怎么选?

其实,电动乘用车,早就有了,甚至比油车还早。

1834年,美国人托马斯·达文波特制造了第一台使用不可充电干电池的电动车,但续航能力极弱,需频繁更换电池。

1881年,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·特鲁夫(Gustave Trouvé)推出首辆真正意义上的电动三轮车,采用可充电铅酸电池,续航约29公里,时速达22.5公里/小时,标志着电动汽车进入实用化阶段。

1900年,美国市场售出的汽车中,电动汽车占比高达38%,远超燃油车(22%)。这一时期,电动汽车因操作简单、无噪音、无尾气等优势,成为城市精英阶层的首选。例如,1901年纽约街头已出现纯电动出租车。

展开剩余89%

也在1900年,保时捷创始人费迪南德·保时捷开发了全球首款混合动力汽车Lohner-Porsche Mixte,采用轮毂电机和增程式设计,被视为现代混动技术的先驱。

那电车为何后来输给了油车?主要有几个原因。

第一, 电池技术停滞,燃油车技术突破。早期铅酸电池,充电时间长且成本高昂。20世纪初,内燃机技术快速迭代,燃油车通过引入密闭式设计、优化燃烧效率,大幅降低噪音和排放,同时续航提升至100公里以上,加油仅需几分钟。

第二, 石油开采进步,油价廉价化,加油站普及。20世纪初,石油开采技术进步(如旋转钻井技术)推动原油产量激增,汽油价格下降,1910年美国加油站数量突破万家,燃油车补能效率碾压电动车。

第三, 流水线革命,制造成本降低。1913年福特T型车通过流水线生产将价格从850美元降至260美元,而同期电动车的售价高达3000美元(约普通家庭8-10年收入)。

技术进步叠加成本下降,油车成为了产业更愿意推动,消费者也更愿意接受的商品。

那电车为何后来又起来了呢?

就是在上面几个重点上有了突破。1990年代锂离子电池的出现解决了能量密度难题,随后几十年,电池技术不断突破(主要是化学问题),加上电机技术,快充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能力的提升,叠加社会对环保的需求,电车有了起势的基础。

但这些还不足以让电车有了超越油车的资本。

近几十年,芯片的快速发展普及,互联网/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,让电车有了完全不同的差异化优势。同时,经过PC电脑,智能手机,智能家电几十年的市场教育,用户天然对电子设备和智能化体验有了强烈的需求。

两种洪流汇合,双向奔赴成就了电车的起势。

电车是以电子设备为基础,叠加一些需要的物理设备,而油车是以机械设备为基础,叠加一些需要的电子设备。

电车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,而是一款带有通行功能的智能设备。(这也是为何新势力品牌原来很多就是做互联网或者手机的,更熟悉优势)

电车是化学与代码组合的一种生物,而油车是物理驱动的另外一种生物。

电+网络,才是电车刻在基因里的底色。

你要说哪个更好?没有标准答案,因为每个人对“好”有不同的定义和标准,只能看哪个更适合你。

我本人开过油车,目前正在开电车(增程),我的建议是,如果你更看重冰箱彩电等电子设备或者智能化体验,那电车更加适合,关于续航,目前充电网络在不断扩大和渗透,不用太担心补能问题,即便担心,也可以选择增程电车。

如果你需要经常在寒冷地区长途通行,经常开高速,喜欢轰鸣声,对油费不敏感,那油车更适合。

而一直被嘲笑的冰箱沙发大彩电,恰恰是电车对油车的第一轮降维打击。因为电车天然的大电池续航,能够给车内众多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续航,在堵车时,在停车休息时,谁不喜欢坐在NaPa皮椅上,开着空调,启动按摩,看着大屏幕上的视频,喝着冰镇可乐/奶茶/咖啡呢?即便油车有些也能做到,但发动机得开着,油量蹭蹭地消耗,还有噪音,尾气,万一睡着了还有安全问题。

所以,宣传冰箱沙发大彩电,完全没问题,这对很多人来说,就是消费升级。

接下来,电车有着对油车的第二轮降维打击,那就是智能驾驶。

但智驾,也是一把双刃剑,这就要提到第二个问题。

02

电车,油车,哪个更加安全?

首先,油车的安全以及安全设计,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你想想,为何会有安全带?这背后有多少血泪教训?

其实,任何新的交通工具,新的事物,都会经历一段安全发展史。就拿航空来说,每一项强制规定背后是什么驱动的?

电车在撞击后,电池有一定概率燃烧,大家都知道了。油车在撞击下,在一定情况下,也会燃烧。

网上可以查到,撞击可能导致油箱或油管破裂,汽油泄漏至高温部件(如排气管、涡轮增压器)引发燃烧。例如:

发动机舱高温区:涡轮增压器表面温度可达700℃以上,燃油蒸汽接触后瞬间点燃。

机械摩擦火花:撞击导致发动机或变速箱变形,金属部件摩擦产生火花引燃燃油。

或者某案例中,前照灯电路短路直接导致车辆起火。以及部分车型油箱防护不足,碰撞时易受挤压破裂。例如某SUV在高速碰撞中油箱变形,柴油泄漏至排气管引发爆燃。

不过,油车企业后续通过燃油系统安全设计,电子系统冗余保护,以及建议配备破窗器等方法,提升防护技术,降低危险概率。

而电车企业在一些地方,也就直接抄作业,可以避免重走一些陷阱。

但是电和网络,我前面说了,是电车的独特地方,这个没办法抄作业。

电池包的防护在不断升级,电池能否彻底阻燃,这个有待技术突破进步,需要时间,这是电车需要探索的“无人区”。

相比电池可以预见的风险,智能驾驶,更是前无古人可以学习,而且它还需要人和路的协同。

因此,电车和油车,都没有绝对100%的安全,各自有各自的风险,但综合来看,传统油车的防护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积累,加上没有太多智驾的不确定性,综合风险确实更低一些。

但智驾确实又是很多人需要的,大家还是可以持续关注,自己使用时提高警惕,不要盲目相信即可。

目前智能驾驶分为五个等级,大家买车时可以关注,大部分都只提供L2级别的,L3也没真正做到,L4以上现在就更不用想了。

L0级:无驾驶自动化

定义:完全由人类驾驶员执行所有驾驶任务,车辆仅提供基础预警功能(如碰撞预警)。

技术特征:主动安全系统(如自动紧急制动AEB)可能短暂介入,但无法持续控制车辆。

L1级:驾驶辅助

定义:系统在特定场景下辅助驾驶员完成单一维度的控制(横向或纵向)。

技术特征:例如自适应巡航(ACC)控制车速,或车道保持辅助(LKA)控制转向,但驾驶员需全程监控环境。

L2级:部分驾驶自动化

定义:系统可同时控制车辆横向和纵向运动(如车道居中+自适应巡航),但驾驶员需持续监控环境并随时接管。

技术特征:典型功能包括全速域自适应巡航、自动泊车等,目前已成为主流车型的标配。

L3级:有条件自动驾驶

定义:在限定场景(如高速公路)下,系统可自主完成所有驾驶任务,驾驶员仅在系统请求时接管。

技术特征:需配备冗余传感器(如奥迪A8的24个传感器)和实时环境建模能力,我国武汉、北京等城市已开放L3路测。

L4级:高度自动驾驶

定义:在特定区域(如园区、城市快速路)内,车辆可完全自主行驶,无需人类干预。

技术特征:取消方向盘和踏板(如Waymo无人出租车),责任归属从驾驶员转向车企。目前主要在物流配送、Robotaxi领域试点。

L5级:完全自动驾驶

定义:车辆在任何道路和环境条件下均能自主驾驶,无需人类参与。

技术特征:依赖全域高精度地图、量子计算级芯片和强人工智能,尚处于技术验证阶段。

因此,作为驾驶人,经过这次SU7事故,就别再想着把命完全交给智驾了,更何况目前还仅仅是智能辅助驾驶。

安全,自由,效率,通常三者不可能同时做到最好。如果能做到,那一定很贵很贵。

其实,我本人日常使用最多的场景就是堵车时跟车使用,让人摆脱枯燥的起步跟车停车,而且因为此时速度比较慢,即便有一些擦碰,也不是大问题。高速上正常行驶时,我基本不用辅助驾驶,特别是晚上或者天气恶劣的时候。

对于车企来说,别再一味强调马力强劲智驾牛逼而不告知驾驶人潜在的风险,别再忽视安全教育,如果还想通过过度鼓吹智能驾驶来促销,那真的是犯罪了。

所以,我认为,现在的电车企业,除了继续在电池和智驾上下功夫,不如多宣传一些冰箱沙发大彩电吧。

如今美国关税战来袭,让更多人享受到冰箱沙发大彩电,扩大一些内需也是好的。

大家觉得呢?欢迎留言区讨论!

点击「推荐❤」,锦鲤附身!

- END -50倍的杠杆

发布于:上海市



Powered by 网络配资开户_网络配资交易_网络配资股票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